肿瘤的产生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经过复杂的变化过程发展而来,与人体内环境和外界环境密切相关。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恶性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病因、病机的根本是本虚标实,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针对的仅仅是局部病变部位和症状的治疗,难以彻底改变机体内在不平衡状态。中医药则通过调节脏腑气血、纠正机体阴阳失衡、改善人体内在环境治疗肿瘤。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周超凡教授从事中医药科研、临床工作60余年,学验俱丰,提出用中医药治疗肿瘤“五要素”,现总结整理如下。
抓主症,单刀直入缓病痛
周超凡指出:“我们一定要细致地抓好主症,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这对中医临床各科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审察病机,抓主症,治病求本
肿瘤病情复杂,变化多端,常有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表里同病、局部症状与全身症状并见的情况,临床诊断很难做到兼顾。而主症在疾病某一阶段表现最突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最大,是患者最希望解除或减轻的症状。抓主症思想的提出,借鉴了《伤寒论》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其中,“但见一证便是”即主症。
许多肿瘤患者在寻求中医治疗时,大多为中、晚期,除恶性肿瘤本身的临床表现外,往往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肾病等;还有部分患者经过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后,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组织器官的虚衰;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容易出现问题,情绪时常不稳定,这些因素都给辨证论治增加了难度。周超凡认为,此时治疗应抓主症,单刀直入,尽快解除患者的主要病痛,为患者增加信心,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中医治病求本的集中体现。
精简处方,一药多用,效专力宏
抓主症的目的之一是精简处方,突出方剂核心功效,实现分期治疗。临床有些医生采用大处方治疗肿瘤,试图标本兼顾,面面俱到,实则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并不能保证量效关系,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如果煎服量小,药物的有效成分不能完全溶出,影响疗效,还浪费药材,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煎煮量过大,患者难以按时服用完毕,勉强下咽,又增加胃肠负担,影响脾胃功能,出现纳呆等,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抓主症还可以更好地借鉴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发挥一药多用的特长,有利于精简处方,准确用药。例如,胃癌患者同时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上腹疼痛、嗳气呕恶、消瘦乏力,舌质暗,脉弦细。疼痛、出血是刻下主症,常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方中可加入针对主症的主药三七。三七一药多用,可以止上消化道出血,祛瘀定痛,改善舌质紫暗,舌背静脉瘀滞,缓解幽门梗阻,还能减轻化疗对骨髓的抑制,防止白细胞、血小板水平降低。有些治疗肿瘤的药物有心脏毒性,易引起心律失常,而三七还有抗心律失常、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可见,巧用三七能一举多得。
明虚实,扶正祛邪定比例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周超凡指出,中医药治疗肿瘤,必须明辨人体的邪正盛衰,具体判断方法应将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参考理化检查指标,制定扶正与祛邪处方用药的比例,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
肿瘤分期,按比例,组方用药
肿瘤患者大多本虚标实,脏腑阴阳、气、血虚衰为本,痰、瘀、寒、湿、热毒为标,治疗当以扶正祛邪为总原则。根据肿瘤发病的不同阶段分期论治,明确扶正与祛邪之间的关系确定用药比例,以分期论治体现因时制宜,依病情轻重体现因人制宜,保证扶正祛邪治则治法的正确实施,同时根据侧重点不同而灵活变通。如此,处方用药的合理性就会提高。
类纂约注,详功用,触类旁通
明代汪昂在《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凡例》云:“是以类相从,用便观览”“务令语简义明,故名约注”。基于中药功效,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进展,周超凡对扶正祛邪类的抗肿瘤中药做了大体的归类。
扶正类抗肿瘤药包括补肾培本、养阴生津、健脾益气三类。
①补肾培本类:恶性肿瘤到晚期,多出现腰酸膝软,头目眩晕,形体消瘦,精神萎靡等肾虚症状。凡是出现肾虚症状的肿瘤患者均可采用补肾培本法进行调治。常用药物有枸杞子、冬虫夏草、山茱萸、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肉苁蓉、骨碎补、何首乌、女贞子等。
②养阴生津类:肿瘤中、晚期患者和放、化疗期间的肿瘤患者,多出现乏力、发热、口干、便秘、自汗出等诸多气阴两虚的症状。在治疗上多采用益气养阴的治疗方法。常用药物有生地黄、北沙参、天冬、麦冬、枸杞子、西洋参、木瓜、天花粉、女贞子、乌梅、余甘子、芦笋等。
③健脾益气类:肿瘤的形成过程是机体内部邪正斗争相互消长的过程,其发病大多由于机体之正气亏虚,然后外邪乘虚侵入所致。在肿瘤发病的各个时期和阶段都应该强调扶持正气。常用药物有如生黄芪、白术、党参、太子参、甘草、黄精、生山药、白扁豆等。
祛邪类抗肿瘤药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散结、化痰软坚、消肿止痛、利水渗湿、以毒攻毒六类。
①清热解毒类:通过药理研究和临床筛选,证明大多数清热解毒药均有较强的抗癌活性,可从这些药中分离提取出有效成分,做成制剂提供临床应用,如喜树碱、山豆根生物碱、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穿心莲内酯等。清热解毒法主要应用于放疗期间和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和治疗癌症引起炎性反应症状的治疗,如疼痛、发热等。常用药物有苦参、黄芩、黄连、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蒲公英、肿节风、半边莲、半枝莲、冬凌草、败酱草、牛蒡子、虎杖、鱼腥草、金荞麦、白鲜皮、知母、金银花、穿心莲、白及等。
②活血化瘀类:肿瘤患者多因伴有高血黏度特点而导致肿瘤的转移,尤其是对主要通过血行播散转移的肿瘤。活血化瘀为主的中医药具有抗凝、抗纤溶、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对于防止癌栓形成和肿瘤转移具有重要意义。常用药物有三七、丹参、莪术、当归、赤芍、郁金、石见穿、仙鹤草、银杏叶、独一味、王不留行子、地龙、茜草等,能流通血脉,消散瘀滞,改善血液循环,祛除寒凝瘀毒,延缓或抑制肿瘤生长,同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③理气散结:中医的气有运行周身、升降出入、协调各器官组织的功能。肿瘤患者若有情志郁结,则先形成气滞,进而形成血瘀,日久变成肿块。理气散结药不仅可以治疗肿瘤,还可预防再生,临床常用的有柴胡、预知子、延胡索、香附、佛手、广木香、旋覆花、郁金、青皮、香橼等。
④化痰软坚类:中医认为,脾不健运,聚湿生痰,痰湿凝聚,血壅不通,痰湿着于脏腑形成阴毒,结于体表则形成瘰疬、瘿瘤。目前对于临床常见的妇科卵巢囊肿、卵巢癌、甲状腺肌瘤、子宫肌瘤等都可以采用软坚散结的治疗方法为主进行干预。常用药物有天南星、法半夏、浙贝母、山慈姑、瓜蒌、夏枯草、黄药子、玄参、牡蛎、海藻、海带、海蛤壳等。
⑤消肿止痛、利水渗湿类:临床上对于出现胸腔积液或者腹腔积液的患者,主要采用利水化湿法进行治疗,可以选用葶苈子、花椒目、泽泻、泽兰、猪苓、茯苓等具有利湿利水功效的中药进行调治。针对放、化疗出现的胃肠道反应症状,如呕吐、恶心等症状,可以采用和胃止呕的方法,如出现腹泻或者便秘,可以采用健脾止泻或者润肠通便等治疗方法。
⑥以毒攻毒类:中医认为癌瘤的病机是“毒发五脏”“毒根深茂藏”,故将导致癌瘤发生的毒邪和癌瘤产生的内毒称为“癌毒”。治疗用以毒攻毒药性峻猛的中药,常用的有斑蝥、蟾酥、蜈蚣、雄黄、硇砂、马钱子、鸦胆子、黄药子等。
慎毒药,趋利避害两相宜
中医药有关“毒”的含义较多。《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曰:“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毒药攻邪”;唐代王冰注释说:“能攻其病则谓之毒药”;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中提出:“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本文所论之“毒药”主要是指有毒中药。
据病定治,明药理,趋利求稳
周超凡指出,有毒中药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准确使用确能起沉疴于顷刻,用之不当则会戕生害命,治疗时必须权衡斟酌,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
趋利就是要多用一些扶正类抗肿瘤药,以防止白细胞降低、抗放射性损害、减轻西药抗肿瘤药、放化疗毒性反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枸杞子、西洋参、灵芝、刺五加、女贞子、山茱萸、黄芪、白术、鹿茸、肉桂、鸡血藤、川芎、莪术、蟾酥、补骨脂、虎杖、牛角、蜂乳、仙鹤草、覆盆子、山豆根等具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活血化瘀类方药可改善肿瘤细胞的微循环、减少乏氧肿瘤细胞、增强放疗的敏感性,这类中药有水蛭、川芎、红花、桃仁、鸡血藤、赤芍药等。中医经典名方甘麦大枣汤对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益气解毒中药如: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芪、黄精、灵芝、刺五加、红毛五加、当归、川穹、地黄、阿胶、肉桂、柴胡、青蒿、罗布麻、茵陈、昆布、儿茶、黄连等对急性辐射损伤有防护作用。减轻抗肿瘤药毒性的中药有当归、甘草、金银花、连翘、土茯苓、半边莲、虎杖、穿心莲、黄芪、骨碎补等。
攻邪祛病,慎毒药,避害为先
避害就是少用甚至不用对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形态有损伤的中药。有些中药尽管有很强的抗癌活性,但毒性大,临床不易调控,应该慎用。例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黄药子、川楝子、苦楝子、椿根皮、石榴皮、五倍子、苍耳子、千里光、款冬花、望江南、何首乌、常山、蜀漆等中药有肝脏毒性;土鳖虫、马兜铃、天仙藤、青木香、关木通、广防己、寻骨风、朱砂莲、细辛、雷公藤、益母草、茺蔚子、紫草、黄柏、泽泻、斑蝥、蜈蚣、蜂房、朱砂、雄黄等有肾脏毒性;芦荟、白英、山慈姑、长春花、农吉利、喜树、仙茅、青风藤、远志等会影响造血系统功能;雷公藤、番泻叶、大黄、芦荟、棉花子、鹿蹄草、贯众、白花蛇舌草、大青叶、板蓝根、青黛、地龙等有生殖、胚胎和遗传毒性;马钱子、麻黄、洋金花、天仙子、闹羊花、乌头、附子、白果、百部、肉豆蔻、延胡索、厚朴、伸筋草、椒目、马桑等具有神经毒性。有些中药本身就能致癌,如巴豆、细辛、杜衡、槟榔、诃子、铁树叶、阳起石、关木通、青木香、广防己、黄药子、巴豆、续随子、棉花子、朱砂、铅丹,尤其应当慎用。
临床处方用药应该坚持综合集成的思维方法,争取做到扶正祛邪恰如其分,趋利避害两相宜。
用中成药,药证对应是前提
宋代医家朱肱言:“所谓药证者,药方前有证也,如某方治某病是也”“须是将病对药,将药合病,乃可服之”。这是中成药应用的重要指导原则。
恶性肿瘤病情重笃,许多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各种剂型的中成药具有疗效整体综合性、相对安全、使用简捷的特点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其中不乏一些历史悠久的中医经典名方,如大黄蛰虫丸、桂枝茯苓丸、蟾酥丸、小金丸、犀黄丸等。
从临床应用来看,中药汤剂是圆机活法,个体化论治;中成药则是有维有守,群体化论治。对于病情稳定,尚需坚持治疗的患者来说,中成药是不错的选择。但临床上却不同程度出现中成药的滥用现象。所以,中成药的应用也必须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合理用药。建议临床医师使用中成药前,先仔细学习药品说明书,清楚药物组成和适应证,尤是“用药禁忌”,了解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此才能做到用药精准,有的放矢。药品研发与生产厂家也应深入医院进行宣讲,和临床医师进行专业沟通,建立良性的反馈机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推进临床用药的合理化、规范化与精准化。
调心神,精神内守形体安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认为“神”是生命运动的主宰,发病时形神俱伤,治疗宜形神共治。研究表明,心理干预联合个体化营养管理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和心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周超凡指出,肿瘤患者大多心理负担较重,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总与体质、性格、生活环境、家庭关系、经济条件、学历经历、文化修养、人生观等诸多因素相关。临床诊疗时,医患双方要相互交流、充分沟通。医生要从专业角度给予患者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This article first appeared on WFAS世针教育(朱竞明 北京广安中医门诊部 于智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Like this TCM article? Read more similar articles here! Or follow our Facebook Page or subscribe to our mailing list to stay updated on any new TCM articles, promotions and happenings!
Looking to learn more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ou may find your suitable TCM lessons her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