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慢性腰痛,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肾有毛病”“肾虚”。虽说肾虚是导致慢性腰痛的常见原因,但很多腰痛患者补肾药吃了一大堆,却没什么疗效,这是为什么呢?除了治肾,还应该从什么方面治疗腰痛呢?今天,小编带大家跟随鲍艳举老师,学习一个治疗腰痛的新思路。
医案
王某,女,35岁。
主诉:腰痛3月。
3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酸痛,就诊于某医院中医科,考虑为肾阳虚,给予独活寄生汤等温阳之品,腰痛略有缓解,但仍酸痛,弯腰洗碗、洗头后,腰酸痛,不能马上直立,休息3~5分钟后方能站立行走。患者经人介绍前来诊治。
刻下症见:腰酸痛,腰以下轻微恶寒,乏力,口中和,纳可,眠可,小便频数,喝完水即小便,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该患者按照常规的辨证,确实有肾阳虚的表现,“腰酸痛,腰以下轻微恶寒,乏力,口中和,小便频数,喝完水即小便,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这是一派下焦虚寒的表现。但是患者服完独活寄生汤等温阳药物后疗效欠佳。我在想,假如患者是单纯的肾阳虚证,用独活寄生汤等温阳药之后,应该会有明显疗效的,但为什么疗效欠佳呢?是辨证错误,还是忽略了其他经的病症?
我一下子想到了太阳病,太阳表证有“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的表现,那么这个患者有太阳病的可能吗?患者脉没有浮象,无受凉病史,无恶寒、发热等典型的外感表证,而且病程较长,似乎并无明确的指征支持太阳病的诊断。但是,我总有一种直觉,患者腰酸痛太明显了,而且比较严重,不符合单纯肾阳虚的指征。单纯肾阳虚的腰痛往往比较轻微,而且若患者是单纯的肾阳虚证,用温肾阳的药物应该会有明显的疗效,但事实上并没有明显的效果。因此,我认为患者的腰酸痛除了肾阳虚之太阴病外,还应该有太阳病的存在。
处方:葛根汤合独活寄生汤。
葛根15g,生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生姜10g,大枣15g,羌活10g,独活10g,秦艽10g,防风10g,细辛3g,生地10g,当归10g,肉桂5g,茯苓30g,杜仲15g,川牛膝15g,党参10g。7剂,水煎服,日1剂。
医嘱:嘱患者服完药后,盖被子使周身微汗出,并避免受凉。
结果:患者服完2剂后,周身微汗出,顿觉周身轻松,腰痛明显减轻,能做轻微的活动,服完7剂后,腰痛大减,已能洗头、洗碗。后又用上方加减调理了2周,嘱避免受凉,并坚持锻炼,腰痛消失若无。1个月后复诊,腰部已无明显疼痛,脉象由沉细无力之脉转为浮取有力之脉。
此医案确为有效的医案,当时患者无明显的表证,我记录此医案亦没有“事后诸葛亮”似的把用葛根汤的指征补上,脉象确实为沉细无力。我辨证为太阳病,用葛根汤,主要是考虑患者腰痛明显,按照常规的辨证,很难做到“一一对应”,确实存在“脉症不符”和“辨证用药不明确”的问题,这也是我对这个医案非常关注的原因。但这个医案还是很值得玩味的,沉细无力的脉,为什么用葛根汤?为什么配合温阳药效果好而单纯用温阳药疗效欠佳呢?
首先,用葛根汤这个方子,一般情况下会有明确的外感病史,而且有明显的外感病表现,比如恶寒、发热、身体疼痛、脉浮紧等,但这个患者腰酸痛、脉沉细无力,为什么还用葛根汤?主要考虑患者平素体质偏弱,肾阳虚,下焦虚寒,寒湿较重,这时候很容易受凉,由于体质偏弱,即使受凉了,也不会有激烈的“正邪交争”的表现,所以从脉象上很难反映出来,很难表现为浮脉。只有肾阳虚、下焦虚寒改善了,正气充足了,患者太阳病表证的浮脉才能表现出来。结果确实是这样的,患者服完药一个月,腰酸痛、恶寒消失后,脉象由沉细无力转为浮取有力。
其次,肾阳虚、下焦虚寒之太阴病,合并太阳病,单纯用温下寒的方法治疗太阴病,不治疗太阳病,往往不能有效地祛除下寒,可能是由于表不解,祛除寒邪的通路不通畅而造成的。此外,按照《伤寒论》“内外病”的治疗原则看,一般的规律是先解表后治里,或者表里同时双解。只有里证极其严重时,才单纯治疗里证。
“六经辨证”是本案治疗显效的一大“法宝”,如何准确进行六经辨证?在临床之中如何具体应用?这门课程将为您带来清晰明确的解答——
1. 鲍艳举博士,胡希恕经方传承工作室成员,深得胡希恕经方精髓。
2. 本课程分享他从门诊量不到十人/天,三个月时间快速增加到日诊百人以上的经验
3. 结合临床实战心得,没有玄妙理论,直接联系临床,学即会用,讲解直白易懂。
鲍艳举老师曾先后师从冯世纶、花宝金等中医大家,深入研修“六经钤百病”,擅用六经思维治各种疑难杂症。为了让广大中医学子能够摆脱经方临床的瓶颈,鲍老师特地开设“六经辩证与临床实战”系列课程,详细传授独家秘诀“中医看病三板斧”,让大家在临床辨证中能够学会真正的六经思维,走一步看三步,圆机活法、天马行空,扎实提高临床水平,感受经方六经辨证的奇效。
中医继续教育3B课程(包括测试题)
课时:31小时
CPE分:30分 (只针对新加坡中医师)
第一讲:中医看病三板斧
第二讲:太阳病篇
第三讲:阳明病篇
第四讲:少阳病篇
第五讲:太阴病篇
第六讲:厥阴病篇
第七讲:少阴病篇
第八讲:脉诊
第九讲:药症体悟
第十讲:十大病机及方证体悟
第十一讲:常见病治疗
第十二讲:六经概述
第十三讲:临床实列
第十四讲:名家医案分析
第十五讲:疑难病六经策略
点击观看>>>《六经辨证与临床实战系列》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Like this TCM article? Read more similar articles here! Or follow our Facebook Page or subscribe to our mailing list to stay updated on any new TCM articles, promotions and happenings!
Looking to learn more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ou may find your suitable TCM lessons her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