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学概念自上20世纪30年代提出以来,至今对其仍缺乏统一准确的认识。相关学者提出的内经学概念,由于对其知识范围认识不全,故存在定义片面等问题。这一现实,不仅阻碍着内经学学科自身的建设,同时也不利于中医学的发展与提高,因此,有必要对内经学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深入研究,以明确其概念。
内经学概念的提出与演变
内经学一词最早由秦伯未提出,在他编写的《秦氏内经学》有提及。时逸人1941年出版的《时氏内经学》,对《黄帝内经》的命名、产生年代、学说的素质、历代名家注释及其哲学思想等进行了叙述。20世纪中后期,有关内经学的知识框架研究逐渐展开,如1959年北京中医学院教研班编写的《内经学》已经初步具有内经学的规模,其以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分为八篇。首篇介绍《黄帝内经》的内容与命名、历代医学家研究《黄帝内经》的情况及研究方法;第二至第八篇次第为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人与自然、藏象(含经络)、病机、诊法、治则的相关内容。在20世纪80年代初,任应秋提出了内经学研究方法及研究范围的设想。
上述学者及研究成果虽均提出了内经学的名称,但没有明确内经学的定义。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图教授在1993年第四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使用内经学学科名称,得到业界前辈和与会专家的赞同;继后又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了《“内经学”论》一文,阐述与论证了内经学的概念、学科界定、研究任务与方法等问题。同年经与会专家达成共识,中医学的分支学科——内经学,在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会议上成立。1997年王洪图主编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一书,首次提出了内经学较为完整的定义:一门以研究《黄帝内经》及其有关研究成果为对象,以探索人体生命规律为主要任务的中医基础学科。该定义的优点是以研究《黄帝内经》及其有关研究成果为对象,说明了内经学的研究主体,而其存在的问题是仅将内经学限定为一门中医基础学科。由于《黄帝内经》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内经学的研究也不囿于中医理论,将内经学归属于中医基础学科,定义项的外延小于被定义项,定义过窄。2004年出版的规划教材《内经学》,认为内经学是研究《黄帝内经》及其相关研究成果的一门学问,属于中医学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基础性学科。此定义虽有所改进,但仍然具有与上一定义相同的问题,而且用学问与学科定义同一概念,混淆了两者的区别。北京中医药大学翟双庆教授基本沿用了《内经学》教材的观点,同时还提出研究旨在探究《黄帝内经》及内经学科形成、发展的条件、背景及其过程,从其历史与现状研究《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与防治疾病的知识及技术等多学科思想,以探索学术发展规律,探讨其与医学发展的关系,从而指导医学发展。
以上观点虽然使内经学的研究范围得以扩展,但从概念定义的角度而言,其内涵窄而外延宽,外延描述明显超过了内涵限定的范围,同时也造成概念的混乱。引起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对内经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及其发展演变过程未认真梳理,没有从逻辑学的角度加以认真研究。内经学的研究工作以《黄帝内经》一书为主体,但内经学的研究并不只局限于医学本身,诸多学科支撑着《黄帝内经》的形成和发展,后来也成为内经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内经学的知识范围
作为中国古代医学“四大经典”之首,《黄帝内经》被誉为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其内容不仅局限于医学,更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涉及哲学、气象学、生物学、天文学、历算学、地理学、逻辑学等学科,其知识体系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两大类。
1. 医学本体知识
虽然内经学概念是由现代人提出的,但其知识框架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却是在古代就已经悄然呈现。唐初杨上善最早从医学知识体系的角度阐述了内经学的理论框架,他根据内容性质的异同,在《黄帝内经太素》中将《黄帝内经》的原文,及分类归属,按摄生、阴阳、脏腑、经脉等十九大类重予编次、注释。明代医家李中梓精研《黄帝内经》,提炼《黄帝内经》。的重点内容,编成《内经知要》一书,选择性地分为阴阳、藏象、经络、治则等八类,使《黄帝内经》的内容更加精炼实用。张介宾总括百家,剖析幽隐,撰著《类经》一书,将典籍分为阴阳、藏象、脉色、经络等十二类,汇分为三十二卷。历代医家虽然没明确提出内经学这一概念,但却根据自身对《黄帝内经》的探究,对其进行不同层次的梳理,开启了内经学知识范围与框架的研究,为后世研究内经学做了铺垫。
由王洪图主编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是基于《黄帝内经》以医学为主体,涉及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内、外、妇、儿、养生康复等各科,包含理论与临床两大部分,主要是为各个学科提供其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并从宏观角度为各学科发展提供基本规律,是中医学基础学科之一。由此,内经学作为一个学科概念被提出,而其中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内容作为内经学中的医学本体知识,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
2. 支撑学科知识
《黄帝内经》学说体系的形成以坚实的古代多学科知识为支撑,内经学的发展也使得学科内容不断丰富。
哲学的气理论是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本质结合点,它继承和发展了先秦的气论思想,用气来说明天、地、人的构成和运动变化,并通过气的生成、运行、变化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且独特的范畴,同时是《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重要基本范畴。阴阳理论作为哲学观和方法论被《黄帝内经》引人中医学以后,有力地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建构与发展,并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各个方面。
古代众多医家在研习、论证《黄帝内经》专题时,常引用古代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知识,譬如孙思邈、张介宾引《周易》论《黄帝内经》阴阳学说,王冰引用《礼记·月令》月令知识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说,徐大椿引用《孙吴兵法》的兵法知识论治疗原则等。
从20世纪80年代起,其他有关学科专家亦参与研究《黄帝内经》,如医学地理学通过研究地理环境与发病、治疗、寿命、情志、饮食营养的关系,提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思想。医学气象学通过研究气象与人体生理、发病、预防治疗及养生的关系来说明气象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莫尔非曾指出:“世界心理学的第一故乡是中国。”中国成为世界心理学的第一故乡,《黄帝内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中关于心理与发病、心理治疗及心理卫生保健等方面的论述论证了疾病与心理学的关系。《黄帝内经》中的社会文化思想、社会政治形态与疾病的关系、社会经济状况与发病、社会教育思想研究、社会阶层与发病等思想也证明了社会学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经过多年努力工作,现代多学科研究《黄帝内经》结出了丰硕成果,具有深刻意义。故王洪图认为,内经学的研究领域与范围并不局限于医学本身,《黄帝内经》在剖析与认识医学问题时运用了多方面的知识与方法,包含当时有关的哲学、自然科学、社会学等,这些学科中部分则发展演变为新兴学科,如中医时间医学、医学气象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等。
支撑学科知识对于内经学而言,犹如数学之对于物理学、化学,本不属于内经学,但在后世学科交叉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医学的分支学科,如中医时间医学、医学地理学、医学气象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等,都是相关学科与医学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当隶属于内经学的范畴。
综上所述,内经学所涉及的范围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哲学基础,涉及宇宙观、方法论和医学目的等;二是中医理论,包括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论治、养生、运气、中药、方剂等内容;三是中医临床病证,涉及临床各科病证的诊断与治疗;四是其他学科的内容,如天文历法、地理、气象、物候、生物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哲学基础、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病证构成内经学的医学本体知识与方法论,其他学科与中医学进行交叉,作为内经学支撑学科存在,所以内经学的内涵当指研究《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与临床诊疗知识、技术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而外延从医学本体知识的角度而言,包括中医哲学、中医思维方法、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经络学、养生学以及部分中医临床学科等。从支撑学科知识角度而言,涵盖中医时间医学、医学气象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等。
This article first appeared on WFAS世针教育(董美然 邢玉瑞 陕西中医药大学)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Like this TCM article? Read more similar articles here! Or follow our Facebook Page or subscribe to our mailing list to stay updated on any new TCM articles, promotions and happenings!
Looking to learn more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ou may find your suitable TCM lessons her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