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脉诊经验


李士懋


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十分重视脉诊,为了将自己的多年经验传承下来,帮助更多有志的中医人,李老在生命的最后,录制了《仲景脉学求索》的课程。该课程是李老《溯本求源平脉辨证论治方法系列课程》、《伤寒论冠名法系列课程》的延伸。本文内容整理自李老讲授的《仲景脉学求索》课程。

表证脉浮,这不是只要是学过中医的就知道的基础知识么?


大学教材《中医诊断学》里面,切诊部分中关于脉诊的临床意义,白纸黑字的写着:


“脉浮,病位多在表”


你说教材都是临床不靠谱的学院派中医编的?那好,中医经典总可以了吧?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第一篇就是讲表证的太阳病篇,上来第一句话就是:


“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就算别的篇可能背不下来,第一句话还是绝对能脱口而出的。


退一步说,中医四小经典里面,讲脉法的《濒湖脉学》,上来第一个脉就是浮脉,主病诗清清楚楚的写着: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看看,无论是学院派的教材还是中医经典,不论是汉代的四大经典还是明清的四小经典,都说表证脉浮,这事还有什么可讨论的么?


但只要你真上了临床,很快就会发现,很多有外感表证的病人,往往恶寒发热、头身酸痛都有了,但脉根本不浮!


更有甚者,有的脉不但不浮,而且还沉!


这要不给开解表剂,而照着少阴病治,往往不但恶寒发热头身酸痛解不了,还会出现口干咽痛,失眠烦躁,甚至尿血的症状(别不信,从恶寒发热到失眠尿血真的可能只有一剂麻附细辛的距离)。


那这是怎么回事?要是教材和经典不一致,还可以甩锅给“写教材的人都不读经典不懂中医”这样假装自high的理由,但经典和教材讲的一模一样,但临床却和经典教材说的都不一致,难道是经典有问题吗?


要明白其中的原因,还是得从脉诊的本质说起。

作为中医最重要的诊断方式,切脉切的是什么?


很多医家都有各自的表述,为了节约篇幅,就不一一表述了,直接说结论,切脉对于诊断的意义,无非就是:


脉为血脉,而血以充盈,气以鼓荡,所以切脉的目的,就是为了感受并判断人体内气血的状态。

而脉浮的表现,无非就是因为各种原因,人体内的阴阳失去平衡,气血被鼓荡起来了。


比如感受外邪,正邪交争;比如内热壅盛,气盛血涌;比如久病体虚,阳气浮越,等等……

注意,这里讲的是脉浮的原因。意思是,虽然脉浮可能是因为感受外邪、内热壅盛、久病体虚等原因,但不是说,当感受外邪、内热壅盛、久病体虚时,脉就一定会浮起来。


那么,回到正题,当人体感受外邪时,气血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online tcm shop

这就必须从中医讲的外邪的分类和性质来分析了。


外邪无非是风、寒、暑、湿、燥、火(火邪一般也可以视作温邪)的六淫:


但其中暑邪一般是直入阳明,有表证的暑邪多是夹了寒或夹了热的湿邪;而燥邪一般多是内部津液亏虚才会表现出异常,无论凉燥还是热燥都是内因为主而兼有寒热表证,所以讨论表证,暑、燥可以不用管。


那剩下的,就是最主要的风、寒、温、湿四大外感邪气了。


先说风邪。我们都知道,风邪属阳,性质发散开泄。


一般容易感受风邪的人,往往因为体虚表不固,腠理开泄,因此太阳中风的本质也可以说是虚人外感,张仲景治疗太阳中风的桂枝汤就是典型的“扶正祛邪”之法,除了调和营卫之外,有明显的补虚、扶固脾胃之气的功效,而发汗其实还需要依赖“辅汗三法”才能达到驱邪外出的效果;后世治疗表虚易受风的玉屏风散也是明显的补虚固表的作用。


但既然是虚证,那完全可能出现患者本来就气血虚弱,无力卫外,风邪因此乘虚而入,开泄腠理而汗出,进一步加剧虚证。


这对本来就处于虚损状态的气血无疑是雪上加霜,此时更加无力充盈、鼓荡血脉,那么此时,脉完全可以浮不起来啊!


实际上,很多医生也都深有体会:现在人的身体普遍太虚了,感个冒脉都浮不起来!


所以,外感风邪时,脉是会出现阳浮而阴弱的表现,但也完全可以弱而不浮,甚至直接就是沉弱脉。



外感寒邪呢?

众所周知,中医认为,寒邪属阴,主收引、凝涩、沉降。


一旦这种邪气侵袭人体,本来正常运行的气血,自然就会被寒邪收引,甚至郁闭、敛涩起来。


而当气血处于被收引、敛涩的状态时,脉当然不会表现为浮象了。


所以,外感寒邪,尤其是初感寒邪时,脉往往也不是表现为浮紧,而是多见沉紧之象。


风和寒说完了,那温邪,或者说热邪、火邪侵犯人体时,脉象会怎么样呢?


我们肯定都知道温病体系对温邪的经典描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而肺为华盖,司主一身之气,卫气要靠肺来宣发,津液要靠肺来敷布,一旦被温邪侵犯,肺气贲郁,失去了宣发肃降的功能,则卫气不能宣发、营气不能敷布,气血不能温煦体表,这种情况下,脉往往表现的不是浮数,而是沉而燥数或沉而动数。


所以温病初起时,脉也往往不浮。


那感受湿邪,脉浮不浮呢?


一般来说,往往先有内湿,才容易招感外湿。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会阴滞气的疾动,妨碍人体的运化。


而气血一旦被湿邪粘滞,自然也无力鼓荡浮越,脉多表现为濡脉,但却未必会是浮濡之脉。



于是,在穷举了所有邪气的性质后发现,外感表证,无论风邪、寒邪、温邪还是湿邪,脉都可以不浮,尤其是初起之时,患者的脉往往还多会现沉象。

不信的话,临床上多观察,表证初起时,脉往往真的不浮。


但是,这并不是说,表证脉就肯定不浮。毕竟,古今无数典籍都认为浮脉主表表证脉浮,绝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问题不在于争论表证是脉浮还是脉沉,而是一定要弄明白,什么情况下表证脉浮,什么情况下表证脉不浮。


之前从六淫邪气和气血运行的角度分析了表证初起阶段脉为何不浮,那经典里说的脉浮又是什么情况呢?


注意,我们说表证初起脉不浮甚至多沉,可是特别强调了表证初起,但一旦感受外邪,表证肯定不会一直停留在“初起”的阶段,必然要进一步发展。而随着时间推移,无非就是两种情况:


正气比较虚的人,始终无力鼓荡血脉,所以表现为不发热、脉不浮,但一直保持在恶寒乏力周身不适的表证不解的状态;若正气特别虚,邪气就直接入里,变成三阴证了。无论哪种情况,脉可能还真的一直浮不起来。


但大部分人都不会虚到这种程度。大多数情况是,身体里的卫阳被外邪郁闭后开始化为郁热,而郁热总要伸发挣扎,而气血被这种初起的郁热鼓荡起来了,人体开始出现发热的表现,此时脉自然就表现为浮象了。


online tcm shop

如果是风寒,郁热可能直接就把邪气往外顶,此时用麻黄汤之类的辛温解表剂帮助一下,可能病就覆杯而愈了;但如果本身有内热,郁热被邪气激发起来后又被郁闭在里,那就需要大青龙汤之类的表里双解剂解表清里,或者表解了而内热不清的需要用白虎汤之类的直接清里。

而现实的情况是,表证初起时,病人的选择往往并不是去找医生,而是选择“多喝热水”,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做,打算自己“硬扛”。


直到烧起来以后感觉扛不住了,迫不得已才去找医生。而此时大夫观察到的脉象,自然就是正邪开始交争时的浮脉,而早已不是“表证初起”的阶段的沉脉了。


就像伤寒论第35条说的: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后世把“发热,恶风,无汗,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气喘”被称为“麻黄八证”,但这“八证”并没有脉浮什么事。


真正把脉浮和麻黄汤联系到一起的,是伤寒论第46条: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这里的脉浮紧说的是“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可见此时的“脉浮紧”已经是阳气起来之后,正邪开始在太阳交争的表现,早已不是表证初起的时候了。


所以,我们熟背的“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应该指的是太阳表证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说,是病人自己扛不住要找医生的阶段,而并不是表证初起的阶段。这也是一般而言,医生遇见的表证患者最多的情况。所以,浮脉主表,表证脉浮,说的也没错。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表证初起时,或者脉还没浮起来,就来看病的患者。


不能因为摸不到浮脉,就认定病人没有表证



毕竟,张仲景在“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后面,紧跟着就是这么两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医圣说的很清楚,太阳中风脉缓,太阳伤寒脉紧,根本没提脉浮不浮的事啊!


甚至还写下了“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这样把“恶寒”加了“必”字这种百分百确定的症状的文字,但都没提脉浮的事。


可见,医圣毕竟是医圣,人家应该也清楚,表证的诊断标准,并不是脉浮。


更何况,现在很多人体质,已经虚到就算发热脉紧了,也不一定能浮起来呢。


所以,浮脉可以主表,但沉脉亦可以主表,临床要是遇到了明明有突然恶风、恶寒之类的表证典型特点,但可不能就因为脉不浮,而忽略的表证,当成纯粹的阳虚来治啊!



online tcm shop


 

This article first appeared on 中医在线


Like this TCM article? Read more similar articles here! Or follow our Facebook Page or subscribe to our mailing list to stay updated on any new TCM articles, promotions and happenings!


Looking to learn more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ou may find your suitable TCM lessons here!

コメント


Check out our sto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