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押手法】
押手之名,系指左手而言,故左手称为押手,右手名为刺手。押手法有多种,均是根据所取俞穴部位、针刺方向而定。左右两手需要配合,即针刺之时,左手循按经脉,掐压穴位,右手持针轻快刺入,然后再徐徐进针。使用押手可使针刺准确,固定被针刺之肢体防止突然移动。由于押手之按压,使局部皮肤肌肉暂时麻木,针刺时可减轻疼痛。在使用长针之时,押手能起到保持针身挺直的作用。根据不同部位及病症,使用不同之押手方法。例如针眼区之睛明穴时,以指甲掐于内眦角,押手可起保护眼球之作用,针尖自指甲前垂直刺进皮下,如此既安全又不痛,其他如刺人迎、太渊、解溪等穴均用此法。用长针刺环跳、承扶等穴时,押手可使针身不弯。
【善用补泻手法】
补法:以捻转结合提插作补法效果比较明显。即是针刺得气后,拇指轻轻向前捻转,食指后退至不能捻动时,随势向下插针0.5〜1分,少作留针;并应在出针之时,再作一次补法,即可出针。
泻法:针刺治病,泻多补少,但遇大实之症,有些泻法又感泻邪力量不足。不同病症应使用不同泻法效果方佳。如一般气滞血疲,症见乳房胀痛或胸胁胀满,泻邪时使用迎随补泻法,针刺膻中用迎法针尖向下斜刺(任脉从下向上行)即能有效。若遇剧烈疼痛,或是狂躁不安等实邪较重之症,则需使用呼吸补泻法始能有效。在使用呼吸补泻法之“泻法”时,首要调好呼吸,呼吸代表气之升降:呼则气升,吸则气降,术者操作时只要手法与患者呼吸配合恰当,即能生效。操作时针入有得气之感后,以深而长之呼吸,从地置气(从深部开始),呼气时退针,拇指向前搓针,吸气肘进针,拇指向后退捻,反复进退 5〜7次,停针10〜15分钟,再操作如前3〜5度。若患者不能配合作深呼吸,效果则差。
【针刺俞穴分主次先后】
针灸治病,应先立法,而后处方。进行针刺时,先针主穴,后刺配穴。例如肝阳上亢之眩晕,以镇肝熄火,降逆止眩为治则,应先针主穴肝经俞穴太冲,泻肝;再针配穴百会、风池,泻法,平肝熄风;外关,清泻上焦之热。以上各穴针毕,再从百会开始,从上而下,依次行针,达到引邪下达目的,再行留针。又如:胃脘疼痛,由于饮食不节,留滞中宫所致者,治宜通腑降独,和胃止痛。主穴取胃经合穴足王里,降逆止痛。配穴:中脘,胃经募穴,穴腑之会,针用泻法;天枢,大肠经募穴,胃经之俞穴,二穴具有斡旋中焦,和胃通肠之作用。先针主穴,后针配穴,然后再从上而下(中脘、天枢、足三里)顺序运针,引邪下行。若使用按时开穴者,先针时间之开穴,再配病穴。例如治癫痫病,证属肝阳上亢,木火相煽,治则以疏肝利胆,清心安神之法,如正当开八法穴之临泣、外关,先开临泣主穴,次配外关为客,再配病穴风池,胆经与阳维之会穴,清心利胆;膻中,心包之募穴,气之会穴,清心安神。各穴用泻法。针后再从上向下顺序运针,然后留针
【出针须有法度】
针刺治疗完毕,则要出针。出针亦须有其法度。对于不同病症, 使用不同出针方法与顺序,以期增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力戒在出针时,不分主次,不管是否需要出血,要否揉按。髙氏体会,出针方法不当,一是易于滞针,产生疼痛;二是达不到补虚泻实而影响疗效。出针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般出针法:一般是对病情平稳,病之虚实不太明显之患者。出针时,右手持一消毒干棉球,自上而下顺序出针。若是卧位,左右两侧均被针时,可先出靠近医生之侧的针,然后再出外侧之针,也即是“从上而下,从内而外”的顺序出针。如此可以防止拉针或是碰弯针身。
虚证出针法:患者体质虚弱,疲乏无力,腰膝酸软或麻木不仁,肌肤弛缓不收等症,宜用开合补泻之“合。出针之后用棉球紧按其针眼,揉按数次为宜。若其感觉迟钝,又当在出针之前,再度提插捻转,使其针感增强,即速出针,使之遗留针刺感觉,谓之后劲。此种后劲对于知觉不敏者,活动不灵者有益。出针顺序同前。
实证出针法:针灸科患者实证较多,如剧烈头痛、腿痛、牙痛、咽痛或是腹痛。在用针刺泻法之后出针时,可用开合补泻之“开法”。出针之时,将针柄稍一捻动,试其未曾滞针,随即将针提出,不可大幅度捻转,防止再度出现针感,若已出现针感,需再留针片刻,在出针之后不要很快揉按针孔,以期使邪气充分外泄,亦可在出针后捏挤针孔,使其少量出血,疗效更佳。
升提出针法: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而出现的脏器下垂,如针灸科常见的眼睑下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以及低血压等病证。用针灸治疗的目的,是升提下陷之经气。因之治疗完毕,出针顺序从下而上,引导经气上行。例如:脱肛,针灸取穴长强、百会,先针长强,后针百会,在出针之前,再次运针,待有针感后,先出长强,后出百会。灸则先灸长强,后灸百会,引导经气上行,助其升提之力。
下降出针法:下降与泻下的理论相似,引邪下降,引邪外出,均属于泻之范围。如肺气不降,肝邪上逆,使其下降为顺其势也。临床所见咳嗽、胁痛、头晕、血压升高等病,要注意出针之先后,应严格遵守上部先出针,下部后出针,从上而下引气下行。例如肝阳上亢型之髙血压患者,头痛,头晕较重,先针血海2穴;次取足三里2穴;再取行间2穴均用泻法,留针后,先出血海,次出足三里,再出行间,要从上部开始,向下顺序出针。若是逆行出针,再出针时捻转不当,往往达不到降逆目的。
特殊出针法:行针完毕应立即出针,由于患者精神过度紧张,或医生操作时手法不当,而出现滞针,在提针时牵拉不动,稍用力提则胀痛难忍。此时 可在该穴附近之经穴,浅刺1〜2针,留针片刻,即能将所滞之针起出。此时若针感仍很强,切不可将针体全部退出,只将针提出2/3左右,待其痛胀感全部消 失,再行出针,就能免去遗留不适感觉。
【按时开穴与辨证取穴兼顾】
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等,是以时间为条件的一种特殊取穴法,其理论始自 《内经》。子午流注包括纳甲法、纳子法、养子法、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计算方法各异,所开之穴亦不相同。高氏认为子午流注等之开穴,乃是由于经气旺盛于某一点,此点即是应开之穴位。全身藉经脉运行气血,各条值时经脉则均有气血旺盛之点,即是应开之穴。而全身不可能只旺盛一、二个点,故同时可以有数条经脉可开之穴。古人研究出几种不同的开穴方法,使所有经脉旺盛之点均能达到治疗效果。
子午流注开穴虽一个时辰可开出数个时穴,但应有选择,所选择之穴最好能与所患之病相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若所患之症与当时开出之俞穴毫无关系,便可以根据平素善用方法,选择其中一种“时穴”,用其开闭泻邪或是通脉补虚。然后可以再配病穴。如治某患者,女性,20岁,学生, 1986年8月20日晚11点15分就诊。三日来均在晚11点整开始,胃部胀硬,疼痛拒按难忍,平素食欲尚可,若多食则胃脘胀满,有时口苦、口臭,饮水不多,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脉弦略细,舌质淡红,舌苔白薄。辨证分析病系胃虚肝亢,木邪克土。从时间分析,(夏令时间晚11点)尚属亥时,应属三焦经脉,因三日来天天如此,故诊为三焦经气不通,中焦阻滞。胃腑以通为顺,取时穴治疗。当时可开出下列穴:①纳甲法,当日为丙申日、已亥时,应开脾经合穴阴陵泉。②纳子法,亥属三焦经,虚证可补心包经井穴“中冲”,实证泻三焦经合穴天井。③养子法应开隐白。④灵龟八法开照海,配列缺为辅。⑤飞腾八法开列缺配照海。根据病证,选取脾经阴陵泉或三焦经天井均可。此为结合病证。亦有完全按时开穴的。例如:一小孩,因高烧后抽风,以后逐渐加重,每日抽风数次,治疗皆按时开八法之穴,主客相应四穴,经半年余治疗亦获痊愈。
This article first appeared on WFAS世针教育 (
Like this TCM article? Read more similar articles here! Or follow our Facebook Page or subscribe to our mailing list to stay updated on any new TCM articles, promotions and happenings!
Looking to learn more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ou may find your suitable TCM lessons her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