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医如何看待养生?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erspective on maintaining good health (in Chinese)


阴和阳 - 人体的阴阳平衡才是健康

什么是养生?


当我们跟年长的亲友或病人聊天时,经常可以听到他们好心地提醒我们说:“年少不养生,年老养医生”。对一些年轻人来说可能只当他们开玩笑,可这往往是许多年长者的经验之谈、肺腑之言。那到底什么是养生?养生应该何时做起?是当你觉得身体出了问题才寻求治疗?还是人一生出来就该开始?应该从何做起?


养生原本是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而现代养生泛指对人体进行调养,以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对大部分的年迈者而言,养生就是希望能减缓身体自然的退化现象,提高生活素质。


养生 = 进补?

"人参确实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益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服用。"

“医师,我应该吃些什么补药?”“你觉得我需要买这个保健品吗?”我相信这些问题对许多医师来说在临床上常常都会听到。那养生就是单纯的喝点人参汤,吃点冬虫夏草吗?养,指的是调养,而不是单单的“补”。有些人误以为养就等于补;或有些人听到别人说某某食品对身体有好处,就一味服用那些营养食品和补品,其实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人参确实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益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服用。补法只不过是养生的一小部分而已。我认为养生者必须纠正原来错误的养生观念,补充原来没有的养生观念,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养生实践。唯有这样,才能正真达到养生的目的,而不是弄巧反挫。


中医是如何看待养生?


中医养生,就是透过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有科学性的对人体进行调养,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遵循“因人、因地、因时”的理论,就是养生必须按照个人的体质与当前状况,所住的地点环境,以及随着季节气候变化而调整。比如说,有的人属阳虚体质,经常都会怕冷,手脚欠温,容易疲倦;有的人属阴虚体质,经常觉得口燥咽干,手足掌心发热,或夜里睡觉时易出汗;所以应按照个人身体情况差异进行调养,不可一概而论。养生当然也不能忽略的我们居住的环境与气候。大热天可以多食清凉解暑的食品,如:绿豆、冬瓜等;下雨天或大冷天则可以多食温热的食品,如,生姜,胡椒等;而像新加坡湿热并重的环境则可多服用清热祛湿的食品,如:薏米,芡实,冬瓜皮等。


中医理论很讲究整体观,认为人体是由许多脏腑功能结合的一个统一机体。人体里的各个五脏六腑,气血运行,阴阳协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一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对整个身体有一定影响。因此,养生也应该以一个整体的观念,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调节。养生就该从最基本的起居饮食、情志调摄、适量运动等做起。


万事贵于平衡


中医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有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句话是指当人体里阴阳平衡时,身体精神便不会出现任何问题。我们也可以从此理解为万事都应取之平衡,养生也不例外。饮食营养应该均衡,无论是盲目进补,或是过度节食,只会对身体有害而无益处。起居要有节制,尽量达到“天睡我睡,天醒我醒”,无必要的熬夜、日夜颠倒,只会打乱人体自然的生活节奏。在现代紧张的生活方式里,情志调节更为重要的一环。除了我们本身要学会如何控制我们的情绪与压力,适量的运动也能帮助我们气血运行,让身体自然的释放多巴胺(快乐荷尔蒙),放松心情。

总而言之,在这资讯爆炸的年代里,我们千万不可轻信互联网上许多未得到证实的资讯,实验在我们自己身上。如果我们对某食品或药品有任何疑问或不解,应向正规有执照的医师询问。


This article is written by Physician Teo Chee How


Like this article? Share it with your friends and family at yourTCM facebook page right here!

Or, want to stay up to date with the latest TCM articles? Subscribe to us!


Read more latest TCM articles here! And don't miss any latest promotions here!


Comments


Commenting has been turned off.

Check out our sto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