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针灸知识】这四大穴位怎么用更有效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这是一首概括性强,启发性好,言简意深,好读易记的针灸歌诀。在临床上起着相当重要而又有效的作用。《针灸大成》、《针灸聚英》都将它尽收入书中,据传出于《乾坤生意》,作者何人,未见明确记载,估计最晚也是明朝以前的作品。流传至今,已五百年之久。


【肚腹三里留】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合穴主治有两种,“合”主逆气而泻,“合”治内腑。说明合穴通六腑,能调节全身功能。足三里穴又叫“下陵”、“鬼邪”,是胃经的合土,土中真土,为胃之枢纽,后天精华之根也。足三里在膝眼下3寸,两筋间,胫骨前缘外侧1横指处。

足三里穴能升(升补脾气)能降(降胃气)。《灵枢·五邪》云:“补三里以温胃中”。《甲乙经》有:“气街,足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穴者,以泄胃中热。”《灵枢·五邪》云:“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既能治寒证,又能治热证。但在寒热互见时,足三里又有调整作用。

足三里主治病症为胃痛,肝病及胃,脾胃不和,食滞吐泻,六腑胀,食不充肌,气乱肠胃,眼病,膝病,狂歌妄言,中风,腰膝重,四肢疾病,颈项肿痛,保健作用等。


临床应用配穴:


胃痛加中脘。中脘是胃之募穴,主治中焦受邪,升降失常,气滞而致胃脘痛,有和胃止痛之功。

腹胀加天枢。天枢是大肠之募穴,主治呃逆或矢气,大便干燥,腑气不通而致腹胀,有调整胃肠,增强蠕动,改善传导之功。

腹痛加气海。气海穴,是气血之余,呼吸之根,藏精之所,生气之海,是下焦的重要穴位,补之有益脏腑温下元之功。凡气滞腹痛,尤其脐下痛者,妇女月经不调,痛经,虚寒者,可加灸气海。

便秘加天枢、支沟、阳陵泉。便秘而兼见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胁痛,少阳之气不畅,可针足三里。天枢调理大肠,配支沟、阳陵泉,疏通少阳之气,少阳热清而气通,不犯肠胃。大肠热清,传导通畅,便秘可解。但此配方对体虚阴亏,津液缺乏,大便干燥而便秘者,是不适宜的。

泄泻加天枢、三阴交。天枢是大肠募穴,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阴经交会之处。

呕吐配内关、中脘、下脘。内关能宽胸止呕。

痛经配中极、气海、三阴交。中极能行经定痛,对月经前和行经时腹痛者,止痛效果较好。

膝痛配阴陵泉、阳陵泉。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阳陵泉为筋之会,对筋骨疼痛,配合调理肝肾效果较好。

强壮灸足三里。“要想安三里常不干”。足三里壮人之元阳,补脏腑之亏损,风寒气积聚,皆得温之化之。有升清化浊之功,导痰行滞之力。秦承祖云:诸病皆治之。


【腰背委中求】


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位于腘窝部,所入为合,因本经多血,故能用放血法治疗诸疾。委中穴因属从背腰而来的两支膀胱经脉在腘窝的会合处。所以它是治疗腰背疾患的要穴。

《灵枢·终始》云:“病在足者取之”。委中穴别名“血郄”、“中郄”、“委中央”。禁灸。功能清血泄热,舒筋通络,祛风温,利腰膝。


临床应用配穴:

背痛配大椎、肝俞。

腰痛配命门、腰阳关、肾俞、大肠俞、昆仑。

闪腰岔气,配人中。

腿痛配秩边、承山。

膝痛,配阴阳陵泉。

下肢酸沉,配足三里,三阴交。

中暑腹痛,刺委中出血。痔疮疼痛,配长强、承山。

丹毒,配膈俞、曲池、血海。

腿肚转筋,配承山。有散寒通络之功。


【头项寻列缺】


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穴,别名“童玄”、“腕劳”。又是肺经之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它有宣肺祛风,疏通经络之作用。

临床应用配穴:

列缺治偏头痛配太阳、率谷。

列缺治前额痛配上星、攒竹、头维。

列缺治咽痛配少商、商阳。

列缺治鼻塞配上星、迎香、合谷、风池。

列缺治喘加肺俞、风门。或因寒,或因热,肺气上逆,肃降失常而喘息。

列缺治失音,加廉泉、照海。列缺配照海为八脉交会之穴,列缺是肺经穴与任脉相通。

列缺治咳嗽加尺泽、肺俞、天突。尺泽是肺经之合穴。能降肺气,以复肃降,气不逆则咳止。

列缺治项强,加大椎、风池、大杼。

大椎穴是督脉穴,督主一身之阳,大椎是手三阳、足三阳与督脉之会。纯阳主表,凡外感六淫之在于表者,皆能速解。

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穴,位于颞颥后发际陷中,内部中间为延髓,禁深刺,是手足少阳、阳维之会。是临床常用之穴,有祛风解表,疏邪清热,明目,利机关之效。

大杼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在第一胸椎下,陶道旁开一寸半,是手足太阳、少阳之会,督脉之别络,是骨会大杼。有祛风邪,解表热,舒筋脉,调关节的作用。

列缺治后头痛,加风池、印堂、太溪。后头疼多属肾气不足,则骨髓空虚,或因久痛、气血耗损,可取足少阴肾之原穴太溪补肾。印堂穴,位于两眉中之陷中,为经外奇穴,可治头痛、失眠。

列缺治手腕痛,加合谷、阳溪。三穴都是局部取穴,有散寒,行气,通络,止痛之力。

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利则鼻塞不通,列缺尚有清利肺气之功。


面口合谷收


合谷是大肠的合穴,别名虎口,位于手大指次指间。孕妇不宜针合谷。是临床常用之大穴,有清热、解表,疏散风邪,清泄肺气,通降肠胃的作用。

临床应用配穴:合谷治面肿配水沟。水沟是督脉穴,位于鼻柱下,别名人中、鬼宫。是手足阳明、督脉之会。有苏厥逆,清神志,祛风邪,消内热之效,能调阴阳逆气。

合谷治目赤,配攒竹、丝竹空,或点刺出血。攒竹是膀胱经之穴位,位于眉头陷中,别名始光、夜光、光明等。禁灸,有祛风明目之功。丝竹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穴,别名目,禁灸。有散风,止痛,清火、泄热、通调三焦气机之效。

合谷治牙痈,配承浆、地仓、颊车。承浆是任脉经穴,有调阴阳气机,疏散口齿面目风邪作用。地仓是足阳明胃经穴,位于挟口旁开四分,又名胃维,是手阳明、阳之会。有祛风邪,通气滞,利机关作用。颊车穴,是足阳明胃经穴,位于耳垂前,后下八分,有开关通络,祛风调气作用。

合谷治腹痛,配天枢、气海。天枢是足阳明胃经穴,别名谷门、朴之等,是大肠之募穴,募是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的腧穴,位于挟脐两旁二寸。有疏调大肠,扶土化湿,和营调经,理气消滞作用。气海穴是任脉经之穴,位于脐下一寸半。有调气益元,培肾补虚,和营血,理经滞,温下焦,祛湿浊作用。

合谷与四关:“四关即手之合谷,足之太冲穴”。合谷为大肠经之原穴,太冲为肝经之原穴,合谷位于手岐骨间,太冲亦位于足岐骨之间。合谷属阳主气,而太冲属阴主血,是两者同中之异。两者位居岐骨间,如同重要关隘,有开关节以搜风理痹,行气血,以通经行瘀,亦有涤痰泻火之功,能疗癫、狂、痛及小儿急惊风症。


find tcm app

 

This article first appeared on WFAS世针教育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Like this TCM article? Read more similar articles here! Or follow our Facebook Page or subscribe to our mailing list to stay updated on any new TCM articles, promotions and happenings!


Looking to learn more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ou may find your suitable TCM lessons here!

Comments


Check out our store!

bottom of page